好好学习

本篇为《好好学习——个人知识管理精进指南》的读书笔记

这本书读完,很难做评价,分多面看,

  1. 不好的地方

    1. 很多观点都能在其他书籍找到,作者在书中也说明了来处

    2. 在一本书里面扫公众号,特别反感

    3. 硬广告

  2. 好的地方

    1. 系统。把学习这件事结构化的讲了一遍。能内省自己的学习方法,查漏补缺

    2. 例子。书中的例子非常贴切、新颖

    3. 作者自身的做法和经验,如高效人士的七个习惯中的解读

  3. 中性:造新词的嫌疑,营销的味道(至少把我吸引进来了)

我的笔记

临界知识

临界知识这个词一开始抓住了我的好奇心,因为我从来没有想过有人会把临界知识这两个词放在一起,并为它赋予一个新的解释。毫无疑问,我对这个词的第一印象是,这又在造新词?读下来我发现,这与机器学习里面的模型很像,读完后,我更加确切的认定,这就是模型

心态

  1. 绿灯思维

  2. 以慢为快

习惯

  1. 记录

  2. 定期回顾

  3. 付费

方法

  1. 反思

  2. 以教为学

  3. 刻意练习

应用

  1. 跳出舒适圈

  2. 构建能力圈,在能力圈内做决策

这个观点好像在哪里看过

读这本书,我总能在不同的观点间,灵光一闪,总觉得在哪里见过这个,后来我明白了,这本书本来是得到平台上面一个说书节目的纸质版,叫做《成甲说书》。

系统思考

这本书在系统思考部分举的例子是百度竞价排名,同京东做对比,由于百度搜索排名没有反馈机制,造成信息滞后。

下面是读书笔记

序二 术从简,道从心

“跨界”是一种多角度观察的能力,多角度学习的能力。

自序

一切的学习和努力无非三个目标:一是解释问题,二是解决问题,三是预测问题。

“是什么曾经拯救过你,你最好就用它来更好地拯救这个世界。”

引言 什么是知识?

只有能够改变你行动的信息才是知识。

在海量信息即时获取时代,我们拼什么?

多数人为了逃避真正的思考愿意做任何事情。

如何提升认知深度?

有深度的认知能力是这样的:在分析问题的时候,能够跳出问题本身思考更普遍的情况;在寻求答案的时候,能够根据理由可信度判断是否接受这个结论。

到底哪些知识值得学?

我们一生就需要学习三个级别的课程:(1)公共基础课:执行能力;(2)专业必修课:专业能力;(3)通用必修课:结构能力。

学习临界知识需要具备的两个心态

我的经验是及时内省。

在我看来,如果自己一直陷入习惯性防卫而不自知,你学习再多的新方法、新观点又有什么用呢?所以,要提升学习效能,第一步就要打破习惯性防卫。

乔布斯在生前说过一句很著名的话:“我特别喜欢和聪明人在一起工作,因为最大的好处是不用考虑他们的尊严。”难道聪明人没有尊严?不是,是聪明人知道尊严不是在别人驳倒自己时去维护面子。真正的尊严是发现改进和成长的机会,成为更好的自己。

掌握临界知识,首先要在学习新知识时有绿灯思维,而在具体学习时,又要有以慢为快的心态,把慢功夫用在真问题上,比如学习掌握临界知识

提升学习能力的三个底层方法

反思不是总结,至少两者的侧重点非常不同。总结是对结果的好坏进行分析;而反思是对产生结果的原因进行分析。或者,换个说法:反思的实质是对假设进行校正。

根本原因是城市化,不过我最近的想法有些改变,互联网是否会导致逆城市化?

城市的发展来自人口需求的聚集

“人之所以会改变,是因为他得到了反馈。”很简单的一句话,却触及了最关键的问题——我们之所以不改变,常常因为我们没有得到正确而及时的反馈。

持续提升学习能力的三个技巧

这就像是福尔摩斯说的:你只是在看,并没有观察。同样的道理,你只是在写,并没有记录。

那么,回顾工作具体要怎么做呢?我将回顾分为三个层次:周/月度回顾,主要是微观层面审视解决问题的假设和效果;年度回顾,检视基本思维方式和灵感激发;五年以上回顾,探寻基本规律如何影响生活。

科学研究证明,唯一可以从外部获得持续幸福感的因素就是良好的人际关系。

如何发现自己的临界知识?

举个例子,很多人只知道样本数量大的概率才准确,统计学里面的贝叶斯定理恰恰相反,通过先验概率的不断矫正也能提供不错的决策信息

当然不是。相反,我们要学习的反而是最基础而重要的规律,这样的规律适用面才广泛。

1.从自己感兴趣的领域入手,学习这个学科的重要知识

2.找到最重要的知识和原理的原始出处

3.尝试用更加基本的原理来解释这个知识

因为心理学研究早就证明了,人有“及时享乐”“厌恶风险”和“只能根据感知到的认识做判断”的心理特点。人的这些特征,使得我们对存量敝帚自珍,而难以拥抱充满风险的增量,这是人性使然。打江山容易,坐江山难。(用更基础的道理解释)

天赋与学习临界知识的关系

在做你喜欢的事情的过程中,寻找事物背后的规律。

如何应用临界知识?

结构性反应,是指我们在做选择时,不仅要根据接触到的现象做出反应,还要思考导致这个现象的系统结构是什么

好的答案来自好的问题

用临界知识构建自己的“能力圈”

查理·芒格说:“不能界定边界的能力,称不上真正的能力。”

重大决策要在能力圈内做出——即使那是一个看起来很好的机会。

复利效应

因为拓展人脉的关键利率不是发更多名片,而是让自己变得有价值,让人们愿意把你推荐给别人。所以拓展人脉的关键,首先是不断地提升自己的价值,让自己变得对他人有帮助;其次,才是让别人知道自己的价值。

概率论

既要防范黑天鹅,也要抵御灰犀牛。

小概率事件必然发生

黄金思维圈

黄金思维圈的最基本应用便是:你遇到每一件事情,首先问“为什么”,也就是,问自己为什么要做这件事。

进化论

而人脉中心,就是那些处于信息中心的点。如果你想让自己有更多的信息优势,要么自己成为人脉中心,要么结识更多的人脉中心。

系统思考

这个世界不是简单的因果关系,理解事物最重要的方式是对事物之间的关系进行思考

二八法则

据说,斯坦福大学曾经的一项调查发现:一个人赚的钱12.5%来自知识,87.5%来自关系。这个结论是否普适,我无从考证;但良好的人际关系能够成为我们成就事业的助推剂,这一点却是普遍的经验共识

在这个世界上,信息和财富一样,从来不会均匀地传播。

真正的人脉,应该是促成连接、促成信息交流的。

“你认识谁不重要,重要的是谁认识你。”这话也不尽然。事实上谁认识你也不重要,重要的是谁愿意帮助你。就算你认识了一万个弱关系,但是没有人愿意帮助你,也是没有用的

在《没有权威的影响力》(Influence Without Authority)一书中,作者艾伦·科恩(Allan Cohen)指出: 大多数人思维过于狭窄,太看重金钱、社会关系、技术、信息等显性资源,却忽略了感恩、认可和声誉等隐性利益。

安全空间

什么是安全空间?简单说,就是为了保证系统的正常运作,或在极端情况下,为了不造成无法挽回的结果所做的准备。很难想象,在无人的街道上,一条单行道上,怎么就会偏偏在我驶过的时候出现一辆疾驶的逆行车?可是生活就是这样,小概率事件必然发生。

安全和成本、效率之间往往不可兼得。不是所有的场合都有条件复制一个完整的方案,因为越安全就意味着越浪费。有时候为了安全,进行完整备份的成本是无法承受的

我们可以把一个要承担极端严重后果的系统,变为一个持续承受小冲击的系统

1.由于幂律分布定律,小概率事件会造成极端严重的后果。 2.为了避免此前的努力付之一炬,我们应该构建安全空间,保证复利效应持续起作用。 3.为了构建安全空间,我们可以从三个思路出发: (1)设计冗余备份,保证系统正常运作。 (2)提高决策质量,减少极端事件的发生概率。 (3)提升系统的反脆弱性,增强系统对极端事件的应对能力。

临界知识的综合应用

任何一个工作,都有高产值环节和低产值环节。提高效率的关键,就是找到高产值环节,并集中精力保证它的质量,而把低产值的环节外包出去!

结语 认知优势的未来

然而,我们随处可见的“秘籍”与“真知灼见”像速成的兴奋剂诱惑着人们。我们在更轻松、更快捷的学习环境中,培养了一批人貌似深刻的肤浅

昨日之大师、今日之大师和未来之大师都不可能只要放进藏经阁中再出来便成真身。没有十年寒窗,难得宝剑出鞘

附录 书中提及的重要书籍

  • 查理·芒格,《穷查理宝典》,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10年。

  • 彼得·圣吉,《第五项修炼》,北京:中信出版社,2009年。

  • 德内拉·梅多斯,《系统之美》,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2012年。

  • 丹尼斯·舍伍德,《系统思考》,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7年。

  • 罗伯特·西奥迪尼,《影响力》,沈阳:万卷出版公司,2010年。

  • 乔西·维茨金,《学习之道》,北京:中国青年出版社,2011年。

  • 史蒂芬·柯维,《高效能人士的七个习惯》,北京:中国青年出版社,2013年。

  • 阿图·葛文德,《清单革命》,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2012年。

  • 保罗·拉克哈特,《一个数学家的叹息》,台北:经济新潮社,2013年。

  • 纳西姆·尼古拉斯·塔勒布,《黑天鹅》,北京:中信出版社,2011年。

  • 纳西姆·尼古拉斯·塔勒布,《随机漫步的傻瓜》,北京:中信出版社,2012年。

  • 纳西姆·尼古拉斯·塔勒布,《反脆弱》,北京:中信出版社,2014年。

  • 顾准,《顾准日记》,北京:经济日报出版社,1997年。

  • 佐藤传,《晨间日记的奇迹》,佛山,南海出版公司,2009年。

  • 布兰佳·约翰逊,《一分钟经理人》,佛山,南海出版公司,2015年。

  • 克莱顿·克里斯坦森,《创新者的窘境》,北京:中信出版社,2010年。

  • 古斯塔夫·勒庞,《乌合之众》,北京:新世界出版社,2011年。

  • 罗纳德·博特,《结构洞:竞争的社会结构》,上海:格致出版社,2008年。

Last updated

Was this helpful?